The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al Studies 2022 KCI Impact Factor : 0.24

Korean | English

pISSN : 1598-8503 / eISSN : 2714-0067

http://journal.kci.go.kr/cccs
Home > Explore Content > All Issues > Article List

2012, Vol., No.20

  • 1.

    Rewriting Three Kingdoms: The Practice by Modern Korean Writers of Translating/Revising a Chinese Classic

    권혁찬 | 2012, (20) | pp.5~17 | number of Cited : 1
    Abstract PDF
    현대 한국 사회를 사는 사람이면 누구나-삼국지(<삼국지통속연의>, 이후로 삼국지로 통칭) 의 독자이건 아니건 상관없이-삼국지의 영향을 받고 있다. 예를 들어 정치가들은 자주 자신과 정적을 삼국지의 주인공들과 비교하며, 흔히들 친구간의 우정을 강조할 때 유비 의형제간의 도원결의에 비유하고, 삼국지에서 파생된 숙어나 비유는 일상생활에 널리 퍼져있으며, 삼국지를 소재로 하는 만화, 영화, 드라마, 소설, 게임 등도 끊임없이 등장하고 있다. 상기한 삼국지의 지대한 영향에 비추어 볼 때 삼국지가 현대한국문화에 끼치는 영향에 대한 구체적인 연구는 아직 미흡한 실정이다. 이에 본고에서는 삼국지와 현대 한국문화간의 관계를 개략적으로 고찰해 본다. 1. 현대 한국 사회를 사는 거의 모든 성인이 (정도간의 차이는 있지만) 삼국지에 대한 지식이 있다. 하지만 이런 지식은 원말명초 나관중이 지은 가정 본 삼국지연의나 청대 모종강의 개작 본에 근거한 경우는 거의 없으며, 대부분 현대 한국 작가들의 각색 본 삼국지의 영향을 받았다. 한편 20세기 중반 이후 수십 여편 이상 출현한 삼국지의 근현대 한국어 번역은 사실상 반 이상이 근대 일본 사무라이 소설 작가 요시카와 에이지가 각색한 삼국지의 영향을 받은 것이 사실이다. 즉, 현대 한국 독자 (혹은 문화 수용자)들이 알고 있는 삼국지는 원작보다는 일본 개작본의 영향이 훨씬 크다. 2. 당대 한국 사회에서 유행하는 한국어본 삼국지는 박종화, 이문열, 황석영, 장정일 등 유명 남성 작가들이 자신의 정치적, 문학적 취향에 맞춰 개작한 작품들이다. 같은 원작을 “번역”한 삼국지라 하더라도 작가의 정치적 입장에 따라 보수주의적, 민중주의적, 혹은 민족주의적, 국수주의적인 다양한 해석이 시도되고 있는 실정이다. 한편 중국문학 전공자들에 의한 원작에 충실한 번역은 대중적인 인지도가 거의 없는 실정이다.
  • 2.

    당대 동물시 유형 연구

    SUNG SEO | 2012, (20) | pp.19~45 | number of Cited : 1
    Abstract PDF
    在《全唐詩》的衆多詩篇當中, 處處有吟詠動物的作品。 本文從生態詩學的觀點來考察唐人如何對待動物, 又如何理解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等問題。 雖然宋初《文苑英華》編了三卷一百七十八首的詠動物詩, 給我們動物詩的大體輪廓, 但是要找到現在意義上的動物觀念, 我們不得不考慮新的分類方法。 本文抛棄傳統的詠物詩範疇, 而嘗試採用新的分類方法。 首先動物詩分爲兩類 : 一類是以動物爲客觀對象來描寫的詩, 還有一類是着眼人和動物的關係的詩。 這兩類各有兩種的詩歌類型, 一共導出四個類型。 前者有主要描寫動物的形狀和習性的‘吟詠動物詩’(第二類型)和借動物來比喩作者情志的‘比興對像詩’(第一類型)。 後者有着重於動物生命的‘愛護生命詩’(第三類型)和歌唱人與動物之間的親和的‘動物交感詩’(第四類型)。《詩經》以來詩人借用動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圖, 形成了中國古典詩的主導表現方法之一, 詩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在這種詩歌傳統下, 詩人更注意到動物的外貌和習性, 得到有關動物的知識。 但是在這種傳統的支配下, 詩人會受到反面效果, 卽把關心動物的具體興趣和生動的經驗都歸結爲比興觀念化。 中唐以後, 詩的題材逐漸擴大, 動物詩也增加, 詩人‘吟詠動物詩’也增加了。 儒家的‘好生’、道家的‘養生’、佛家的‘戒殺’等思想影響了‘愛護生命詩’, 反映生活具體感受的名篇經常出現。 ‘動物交感詩’一般是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牧歌爲主的作品占多數。 從生態詩學的觀點看, 第三類型和第四類型的作品是更有現代意義的。
  • 3.

    元稹의 애정시 연구 -앵앵과의 애정시를 중심으로

    Minya Shin | 2012, (20) | pp.47~69 | number of Cited : 2
    Abstract PDF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主要诗人,不过在韩国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新乐府和传奇小说《莺莺传》这两个方面,他的爱情诗却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论文以元稹写给莺莺的爱情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本论文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元稹爱情诗的创作背景。元稹爱情诗的创作背景从两个方面可以进行讨论。一、中唐时期的社会风气。当时的开放的社会气氛、礼教衰微以及逸乐的城市生活等都影响到中唐时期文人的文化心态,元稹也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二、元稹的成长过程。小的时候元稹的家庭既放松管束,又处身于汉胡杂居的凤翔,这也影响到元稹成为风流才子。第三章把元稹写给莺莺的爱情诗分成三个部分进行了探讨。一、由于合欢的欢喜。在这一部分的诗歌里元稹主要写了迷人的莺莺的外貌、莺莺的歌舞、莺莺带有的神秘的气氛和合欢的欢喜等。二、暂时的离别和思念。在这一部分的诗歌里元稹主要写了暂时离开莺莺时对莺莺的深切的思念。三、诀别和对过去的怀念。<古決绝词>3首诗歌表达了与莺莺诀别时元稹自己的心情,在这一部分的其他诗歌里还写了回想与莺莺相爱的往事。古代在儒家诗教观的束缚下,大部分文人不敢直言自己的爱情,不过在写给莺莺的爱情诗里元稹真实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这就是元稹爱情诗的意义所在。
  • 4.

    병렬 구조 이음절 복합어 연구

    Min JaeHong | 2012, (20) | pp.71~92 | number of Cited : 1
    Abstract PDF
    本論文是對竝列雙音節複合詞的全面考察。 同義竝列複合詞是由兩個單音同義詞臨時組合, 後來逐漸凝固形成的。 首先在本論文, 硏究竝列雙音節複合詞的分析方法, 就是語義構成分析和詞性構成分析。 竝列雙音節複合詞與漢以前文獻中的單音同義詞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所以考察在說文解字和顔氏家訓兩部書使用的複合詞。 以說文解字中的互訓詞和同訓詞爲材料, 對其演變的規律及原因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又硏究竝列結構內詞語的順序問題。 考察怎幺決定詞素A和詞素B的字序。 有的複合詞從使用漢語的人們所習慣的觀念決定字序。 有的複合詞從語音決定字序的觀點和聲調的影響決定字序。 順調和同調比較自然的。 逆調是例外的。 有的同義竝列雙音詞中, 語義可接受度高的詞素常常置前。 人們通常習慣把語義可接受度高的詞素置于前, 這是符合客觀認知規律的。 這篇文章又說明竝列雙音節複合詞的字序從元音舌位高低受影響。
  • 5.

    ≪史記≫ 無標記 陳述化구조 연구

    LEE SO DONG | 2012, (20) | pp.93~116 | number of Cited : 2
    Abstract PDF
    本文全面考察了≪史记≫里出现的无标记陈述化结构。陈述化相对于指称化,是一种名词性成分转化为谓词性成分的现象。名词性成分出现于陈述位置(谓语,状语,补语)就发生陈述化。特别是,名词性成分在谓语位置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把Np的陈述意义类型分成‘V+Np’和‘P+Np+V’两类。在与新产生的动词语义关系上,当止事,受事,空间,时间等的Np则表示‘V+Np’的陈述语义类型,当工具,处所的Np则表示‘P+Np+V’陈述语义类型。通过如此分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陈述化发生的动机。在最大的层次上,我们如果说,作为一种陈述化标记,把古汉语里存在的形态变化看成一种陈述化的外部动机,那么可以说名词内部固有的陈述因素和古汉语语法系统中的隐含现象就是陈述化的内部的动机。
  • 6.

  • 7.

    唐太宗의 詠物詩 硏究

    김승심 | 2012, (20) | pp.145~173 | number of Cited : 0
    Abstract PDF
    唐太宗李世民是 中國歷史上 一位十分傑出的皇帝, 對于他的文治武功的贊頌, 史不絶書, 而對他的詩歌創作, 却很少有人重視, 其實, 他也是一位頗具特色的詩人。《全唐詩》收其詩作八十七首, 僅從數量而言, 在此前的開國之君中, 他也是最多的一位了。唐太宗的時代, 距建安時期已四百多年, 在這麽漫長的歲月中, 中國詩歌走的是一條下坡路。到了南朝梁陳時期, 所謂建安風骨早已消失殆盡。 在梁簡文帝蕭綱的唱導下, 內容淫艶、格調卑弱的宮體詩統治了詩壇。生活在這樣一種詩的氛圍之中的唐太宗。 自然也不能不受影響。 据說他也曾寫過宮體詩。 但現存的作品之中, 却這些詩的數量幷不多。太宗的詩歌中詠物詩數量不少。這里飜譯太宗詠物詩五十八首, 幷進一步分析太宗詠物詩表現方式、風格。表現方式爲二部分; 一、 形似的表現, 二、 神似的表現風格爲二部分; 一、 淸綺, 二、豪放受到兩方面的影響: 他的詠物詩明顯地南朝綺麗文風和的, 北方的豪放剛健文風.. 初唐政局安定, 經濟繁榮, 國力强大, 反映到士人的精神狀態上, 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唐太宗這位建立了不朽功業的一代英主, 他的胸襟與氣槪必然要反映到詩歌中去, 就出現了一種雄渾、豪放格調。這種風格, 表現出唐王朝開國初的昌盛景象, 爲唐詩的健康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唐太宗對唐詩的繁榮、對唐詩的風格的積極影響、作用以及他在唐代詩歌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不能因爲其宮體詩而全面地否定或偏面地做出結論, 我們必須給予客觀公正的承認與評價。
  • 8.

    李漁의 戱劇敎育論 --<<閑情偶寄>>를 中心으로--

    Park sung hun | 2012, (20) | pp.175~194 | number of Cited : 1
    Abstract PDF
    該文根據李漁的<<閑情偶寄>>內有關戱劇的敎育效用理論與他的戱曲編寫理論上的plot和情節問題進行硏究了。我從戱劇的敎育效用性, 戱劇plot與戱劇敎育, 戱劇敎育與情節選擇和運用的三個部分探討了李漁的戱劇敎育論。近40年一生從事戱劇創作的李漁, 他認識到戱劇的敎育功能。 他論及戱劇定義時, 一般都認識他只强調舞臺性和娛樂性。 但他還是强調戱劇的敎育功用。 他認爲戱劇是昔人以代木鐸。 他認識到戱劇藝術對政治, 經濟有一定的能動作用。 但他批判道學戱劇, 直接宣揚忠孝節義。他認爲戱劇是感動人心從而喚起人們對美好和善良的向往。戱劇是舞臺藝術, 它所面對的是來劇場娛樂的觀衆而不是專門來聽講道學的, 所以貼近觀衆的審美心理滿足娛樂的需要, 才能感動人心, 到達宣敎的目的。這必然聯關到戱劇的結構和情節問題。爲了取得戱劇的敎育功能, 李漁主張戱劇結構的明確和文章的平易性, 及應敍述人情物理。李漁指出“勿使有道學氣”就要“無一語一字不帶機趣而行”。他都認爲, 卽使是“花前月下”的愛情題材的戱劇, 其曲辭也不應一味脂粉, 不應媚俗。 而卽使是“忠孝節義”, 敎化人心的題材, 也不應一味說敎。 只有滿足了廣大戱劇觀衆的欣賞趣味, 審美心理, 才是他所追求和積極唱導的戱劇藝術的敎育作用。 他主張戱劇創作應是“藥人壽世之方, 救苦弭災之具也”. 他提出了“寓敎於樂”的戱劇敎育觀。
  • 9.

    東晉時期 門閥의 樣相

    Kim, Jinyoung | 2012, (20) | pp.195~210 | number of Cited : 0
    Abstract PDF
    門閥是中國中古時期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門閥爲家族在中古所發展形成的特殊形態。從家門社會地位方面看, 有人稱之爲門閥、閥閱; 從家族名聲方面看, 有人稱之爲名族、高族、高門大族、世族; 若從政治、文化、社會諸方面看, 有人稱之爲士流、士族等。這幾個稱呼, 所指角度各有不同, 意義也有細微的區別, 但總的來說是大同小異的。組成當時社會的成員很複雜, 最上位階層就是士人。士人階層中並有世族和寒門的貴賤區分。彼此間等級劃分極嚴格, 不容混浠. 一個人出生於士族或世族, 尤其是盛族名門, 他在社會上靑雲直上之前, 不必一定具備深高的學文知識。因爲他的出身, 就會給他帶來當時社會上人們所艶羨、尊崇的一切. 他被免除一切賦稅、徭役和兵役, 得以蓄養奴隸和半奴隸爲他們勞作, 聚斂財富。他生而享有極高的社會威望, 遲早會在政治上飛黃騰達。在諸多情況下, 他有生死與奪之權, 更不用說其他小的特權了。南渡的諸姓稱爲僑姓。在南方也有土着世族, 稱爲吳性, 但吳姓的地位遠不如僑姓。大體說來, 東晉政府對南士採排斥態度, 南士也不願與之積極合作, 因此土着與僑民之間隔閡極深。士族的南北鬪爭, 似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後來逐漸擴大爲南北相互攻擊謾駡的地域偏見。中原士族之䃽視南士, 從心照不宣的不成文規矩, 一變而爲朝廷的明文制度。而且這樣的公然䃽視與排擠,愈加激發了南士的憤恨與對立情緖。南北士族的宗派對立和門閥紛爭, 後果極其嚴重。東晉初期就曾因此而引發江東士族豪强的叛亂。士族之對立, 破壞了民族的團結, 削弱了國家的力量。這可以說是門閥的否定的結果。到了東晉時代, 門閥發展到一個具體的、完整的社會階層。本論文先簡單地考察門閥出現的社會的、政治的背景, 然後通過≪世說新語≫裡門閥故事全盤地考察東晉時代門閥的面貌和其特徵。
  • 10.

    陈思和“重写文学史”观念讨论

    徐敏 | 2012, (20) | pp.211~246 | number of Cited : 0
    Abstract PDF
    The paper mainly focus on the two keywords: the form of folk culture and literary concepts in nameless time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we can know the “Rewriting the literary history ” movement in 1980s,and how it reacts on Chen Sihe’s thoughts in the practice of literary history writings.
  • 11.

    초라한 아버지의 자식 봉별기 -리쓰(李四)의 환갑잔치, 그리고 자식들의 도시적 삶이 목적이었던 아버지의 상식 밖의 죽음. 꾸이즈(鬼子)의 <와청 허공의 보리밭(瓦城上空的麥田)>과 김소진의 장편과 단편에 공통적으로 보이는 아버지상 비교-

    임계재 | 2012, (20) | pp.225~246 | number of Cited : 0
    Abstract PDF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是父亲的形象,第二是与孩子们互相沟通色问题。父亲则是辛辛苦苦养孩子。对他来讲,他的目的和欲望比孩子的幸福更幸福。他之所以能克服困难,是因为他爱孩子们。本人通过鬼子的《瓦城上空的麥田》找出父亲的形象。读到鬼子的《瓦城上空的麦田》,你会触摸到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生活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的细节。作者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血肉之情的刻画是那么地细致,那么地感人,那么有深度,使“父亲”这一形象跃然纸上。作为父母的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让孩子出人头地,尤其是那些穷乡僻壤的农民更为迫切,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上大学。四个孩子整天忙着自己的事情,一年到头回不来几次,开始还找个理由,后来就连理由也懒得找了,更不用说记住今天是父亲的生日,赶回去为老爹祝六十大寿。鬼子的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描写了三类进城的乡下人,这三类乡下人进城后都没能完美的实现他们的城市梦,他们或是被城市伤得体无完肤,或是成为城市边缘人、在城市中艰难求生,或是被城市异化,在现代理性之下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瓦城上空的麦田》在城市与乡村的现时悖论中显现出自己的价值,即揭示了乡里人走向城市时的艰难历程。鬼子的《瓦城上空的麦田》无疑把这种尴尬推到了极致,生死两茫茫的游荡者再也找不到自己从前赖以生存的麦田和坚守的信条,找不到自己底气十足的那种自信,他的灵魂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上空,莫名其妙地飘来荡去,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切。本人选定韩国著名作家金昭晋长篇小说[Jang Seok Jo's eole]、[The once retty Bbangduk's mother]]、<A man arranging coulation of dogs>,三本小说里的父亲形象与《瓦城上空的麦田》的父亲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与鬼子的作品里面的‘父亲形象'比起来,金昭晋和鬼子的小说,作者都表达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血肉之情。
  • 12.

    오봉(吳鳳)을 찾아서 - 이야기 생산, 유통, 재생산을 중심으로

    youngyeun ahn | 2012, (20) | pp.247~264 | number of Cited : 0
    Abstract PDF
    吴凤(1699年—1766年) 字元辉,清福建省平和县人,任台湾清治时期之嘉义通事,死於汉人与原住民的纷争之中。在吴凤传说的早期版本是,如此:吴凤死后变成鬼,在杀害他的人中引发瘟疫。遭受瘟疫的邹人为他建造神殿,像神一样祭拜他。与早期版本相比,一般的说法强调吴凤具有儒家美德、自我牺牲的英雄,并且因为这种德行被整合到当地的信仰系统之中。据说,被流传到现在的关于吴凤的一般说法是以日本学者的记录为首的。1895年,台湾因甲午战争被割让给日本。日本殖民者遭受到台湾原住民的顽强抵抗,经过十年的武力镇压后,日本殖民政府对原住民开始采用比较温和的政策。这时,吴凤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吴凤故事对日本殖民政府维持其「理蕃政策」之正當性有正面的效果。这个「理蕃政策」是照样被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所接受。1987年解除了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戒严,终于发生了“吴凤事件”,台灣原住民提出几个要求: 一删除国小教科书里吴凤神话,二吴凤纪念园改为台湾原主民族和平纪念馆,三拆除嘉义火车站前吴凤铜像,四吴凤乡还原乡名为阿里山乡。1988年教科书上关于吴凤的故事被删除了。其实早在戒严时期,原主民对吴凤神话就已出现抗议声浪。台湾原主民把吴凤神话看成是种族歧视与文化压迫的一项工具。因此打倒吴凤神话才会成为台湾原主民运动的首要目标。吴凤故事最初收录於韩国教科书的时期是从韩国语教科书第3次改正时期(1975~1983)起。吴凤故事一直再收录於第4次改正时期1984~1989年,到第5次改正时期1990年才被删除了。这个故事是由殖民政府捏造的。但是有被殖民经验的韩国人把'这个殖民谈论没经过过滤就吸收,结果我们把吴凤看成对于如何度过人生这个问题,会给了明确的解答的先觉者,而把原主民看成吃人肉的愚昧无知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