본문 바로가기
  • Home

淸末 도덕 개혁의 一端 ― 譚嗣同의 ≪仁學≫을 중심으로

이현복 1

1강릉원주대학교 중어중문학과

Accredited

ABSTRACT

譚嗣同在≪仁學≫提起的“仁”不儘是儒家的而是佛家的、 道家的, 甚至是西學的。 所謂“仁”一面是“元”、 “性”、 “以太(ether)”等存在的原質, 一面是兼愛、 性海、 慈悲、 靈魂、 愛力、 吸力等存在的顯現。 “元”、 “性”、 “以太(ether)”不能留於個體, 而該通過像電線一樣的網絡互相連結。 此可謂“仁”。 所以“仁”能說是個體互相之間作用的相近之力、 卽是他所謂的“心力”。 在此重要的是互相性, 而且他做爲顯現這互相性的例子提起“通商”。 通過“通商”雙方能取得利益。 他把此互相取得利益的情況稱爲“相仁”, 强調“仁”的積極的特色。 有互相性, 個體能在世界裡互相接近, 發見彼我無分的同等的關係。 從此看來, “仁”不只是自然的而是根本的, 能說是接近基於天理固定的倫常, 但考慮“仁”的互相性和平等性, 在此所謂倫常不能包括上下、 內外、 老少、親疎各各有分的不平等的倫常, 只能是表示平等之關係的朋友之倫常。 這樣以個體之平等爲主的朋友之倫常是與社會體制及其變化有關的, 所以爲了實現此倫常及變化需要冒著社會的壓力突圍前進的勇猛無畏的精神。 譚嗣同在≪仁學≫披露“仁”之兩面的特牲和意義, 再加顯示做爲新的社會倫常的朋友之倫常和做爲其實踐道德的勇猛無畏之精神。

Citation status

* References for papers published after 2023 are currently being bui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