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ART002740476},
author={퉁극력},
title={temp},
journal={Journal of Manchurian Studies},
issn={1738-3668},
year={2007},
number={6},
pages={33-44}
TY - JOUR
AU - 퉁극력
TI - temp
JO - Journal of Manchurian Studies
PY - 2007
VL - null
IS - 6
PB - The Manchurian Studies Association
SP - 33
EP - 44
SN - 1738-3668
AB - 满文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繁荣中华民族的文 化起过重要作用, 有近500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随着 历史的发展, 满语满文自咸丰朝以后逐渐衰微, 满族逐渐改用汉语, 汉文, 到 清末已基本放弃满语满文。而乾隆二十九年(1764) 奉命西迁至新疆伊犁的锡 伯族军民一直将满语满文作为其交际工具使用到解放前夕。1947年锡伯族学 者将满文改革为锡伯文, 锡伯文即满文的继续。本文对新疆锡伯族使用和继 承满语满文的历史背景进行探讨。 新疆锡伯族使用, 继承满语满文, 与锡伯族移驻新疆前语言现状密切相 关。锡伯族是古代鲜卑后裔。明清以前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 但操用何种形 式语言尚待进一步研究。锡伯族曾隶属于科尔沁蒙古, 康熙三十一年(1692)归 顺清朝,当时即能与满族互通语言,这充分说明他们操用的语言与满语极为 相近。清政府入关后,将清军大批精兵强将派遣到全国各地,使盛京地区 的防务相应削弱。至康熙年间兵力逐显薄弱,“由懦弱之辈,家奴披甲”等来 充当八旗驻防兵。盛京兵丁已大多不讲满洲语,鉴于这种情况,清政府采取 的措施之一,是将驻防齐齐哈尔、伯都纳等地的74个牛录调入盛京地区。在 强化盛京地区军事防务的同时,对于已不会讲满语的满族官兵,能够接触满 语水平较高的锡伯族,对他们学习和巩固满语起到促进作用。真满语自康熙 朝便逐渐衰微,至乾隆已很明显走下坡路,锡伯族西迁新疆之前的语言状 况;其大环境是盛京地区满洲官会说满语者甚少,而锡伯族这个小群体均能 说满语,这一语言基础,为迁居新疆的锡伯族日后继承发展满语满文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清代, 清政府将 “国语骑射” 作为治国之本, 将其视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基 本国策来推行, 新疆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大清帝国的组成部分, 必然也要 推行这一政策。新疆地方行政机构与清中央政府的上呈下达的公文均使用满文, 而且在民间, 满文作为官方文字, 比汉文, 维吾尔文, 蒙古文等使用广泛。在清 44 만주연구 제6집廷推行 “国语骑射” 的治国政策感召下, 少数民族积极学习满语, 举办满文学堂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满文的地位。这种由社会各界营造的文化氛围, 对于操用满 语满文的西迁新疆的锡伯族继承和发展满语满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新疆锡伯族屯垦戍边所处的社会组织和地理环境, 也为他们继承和发展满 语满文提供了有利条件。清代在新疆推行的是军府制统治。兼有生产, 行政 和军事三种职能。锡伯族西迁新疆后被组建为伊犁锡伯营。锡伯营组织机构 非常严密, 八旗组织与锡伯族民间哈拉莫昆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八旗组织 范围内的所有活动, 公务活动, 民间各项活动都要受到八旗组织的监督, 不准 有任何超越该组织规定范围的行为, 就人们的家庭活动, 也要受其间接约 束。锡伯营驻扎在新疆西部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 伊犁河以南河谷盆地。 是个相对封闭, 独立的地区。在这个地理环境下生活的锡伯族, 又处在一个供 给制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实体之下, 锡伯族军民若要生存, 必 须紧紧依靠八旗组织, 他们与八旗制有很强的依附关系。且锡伯营成员又是清 一色的单一民族既锡伯族。这种社会组织, 地理环境经济体系为锡伯族继承和 使用满文提供了重要保证。 锡伯族继承和发扬满语满文, 除以上谈到的历史社会背景以外, 还有诸多因 素, 如锡伯族重视教育, 尊重知识, 崇尚学习;锡伯族共同心理素质所折射出 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热爱自己的各种文化, 以及把语言文字视作一个民族的鲜 明特点的意识等。这些因素也是锡伯族保存和发展满语, 满文的重要因素, 本 文未叙及。
KW -
DO -
UR -
ER -
퉁극력. (2007). temp. Journal of Manchurian Studies, 6, 33-44.
퉁극력. 2007, "temp", Journal of Manchurian Studies, no.6, pp.33-44.
퉁극력 "temp" Journal of Manchurian Studies 6 pp.33-44 (2007) : 33.
퉁극력. temp. 2007; 6 : 33-44.
퉁극력. "temp" Journal of Manchurian Studies no.6(2007) : 33-44.
퉁극력. temp. Journal of Manchurian Studies, 6, 33-44.
퉁극력. temp. Journal of Manchurian Studies. 2007; 6 33-44.
퉁극력. temp. 2007; 6 : 33-44.
퉁극력. "temp" Journal of Manchurian Studies no.6(2007) : 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