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戰國文學而揭幕的漢代文學, 標志着中國文學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 這個時代, 隨着封建專制體制的形成和確立, 儒學終于取得了定于一尊的地位, 幷理所當然地對有又一代的文學生産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 由于漢代經濟上, 政治上的種種複雜原因, 同時也由于儒家狹隘實用的功利主義哲學經常造成對文學的束縛, 損害和破壞, 這就使道家思想始終得以作爲一種與儒學相補相抗的理論而對這一時代的文學發展産生了同樣不可低估的影響.
有漢代四百餘年, 儒家思想在文學領域中所取得的支配性的影響, 無疑是十分明顯的. 然而, 作爲儒學對立補充者的道家思想, 給予漢代文學以影響的事實, 也是昭然在視的. 從數量上來說, 儒家是居于優勢, 不過, 眞正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對後世文學表現出持久衝擊力的篇章, 常常不是前者, 而往往是一些與後者的關係更爲密切的作品. 不僅從文學創作上來說是如此, 就文學批評上來看也是這樣.
在漢法制搖搖欲墜的漢末, 在儒敎神學, 讖緯宿命的荒唐觀念已失去了統治人心的力量之後, 眞正思辨的, 理性的道家哲學, 必然會喚醒‘人的自覺’. 沒有這種‘人的自覺’, 就不會有詩人的主體意識和眞正抒情的歌唱. 五言詩在儒學思想極爲濃厚的班固那裏, 所以那樣“質木無文”, 毫無詩思與個性, 而到了<古詩十九首>這裏, 却顯示出了“驚心動魂”的力量, 其原因卽在于此. 漢代, 在封建體制的壓迫及正宗儒學的桎梏下, 不僅禁錮了人的心靈, 也窒息了抒情藝術的生命. <國風>,<離騷>以後, 沈寂了多時的抒情詩, 到了漢末這個時代, 終于隨着漢法制的崩解與哲學思潮的變化所喚醒的‘人的自覺’, 而恢復了情眞, 意眞的歌唱.